首页 资讯 正文

霞浦:向海而兴的人才密码

体育正文 261 0

霞浦:向海而兴的人才密码

霞浦:向海而兴的人才密码

参王(cānwáng)争霸赛现场(xiànchǎng),第二次获得“参王”称号的阮克动展示自己养殖的海参。 东南网5月(yuè)25日讯(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然 通讯员 陈伟滨 文/图(tú))5月,霞浦海岸线旁的渔排上,养殖户(yǎngzhíhù)老苏蹲在网箱边,抓起一把饵料撒向水面。波纹荡开,海参黝黑的触须缓缓舒展。 20年前,这方海域还养(háiyǎng)不活一只北方的参苗;如今,这里(zhèlǐ)已跃升为中国南方海参之乡,年产值破百亿元。 浪涛声里,藏着人才(réncái)与大海的对话。 近年来,霞浦通过深入实施新时代“福宁兴才”人才强县战略,深化“引育留用(liúyòng)”人才全链条工作体系,引导(yǐndǎo)人才在水产养殖、旅游民宿、文化(wénhuà)传承等产业方面持续发力,连续三年(sānnián)上榜我省县域经济发展“十佳”县。 从“一粒卵”到“百亿(bǎiyì)链” “杨博士,这茬苗咋不长个儿?”养殖户捧着玻璃缸冲进南坂村的工作室。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杨求华俯身(fǔshēn)观察,显微镜下的海参肠道(chángdào)泛着异样红斑(hóngbān)。这位(zhèwèi)戴着草帽、裤脚沾满海泥的博士,已在渔排上扎根多年。 2022年,仿刺参秋季育苗试验进入关键期(guānjiànqī)。杨求华驻守在(zài)育苗车间,连续30天记录水温波动。凌晨3点的监控屏前,他盯着7℃恒温池里慵懒摆尾的种参,突然拍案:“该优化饵料(ěrliào)配比!” 饵料配比的细微调整,让南方首次实现海参苗种本土化繁育。如今车间里,每公斤400头规格(guīgé)的幼参如黑珍珠铺满池底,将被(bèi)装车运往北(běi)礵岛海域。 海风裹着咸腥掠过三沙港,养殖户阮克动在(zài)新式网箱上(shàng),将本土参苗(cānmiáo)倒入吊笼。他记得10年前北参南养的艰辛:每车北方苗种运输损耗三成,养殖周期长达两年。 而今,霞浦本土海参(hǎishēn)苗新品系(pǐnxì)的耐高温特性,让成活率跃升(yuèshēng)20%。在今年参王争霸赛上,他凭借自己养殖的重达964.6克的海参,第二次获得霞浦“参王”称号,并再次创下历史纪录。 当地科技特派员的(de)海上工作站,此刻正上演“鲍参共舞”。北壁乡的深水(shēnshuǐ)区,海参吞噬着鲍鱼残饵,鲍鱼因活动量增加(zēngjiā)而肉质紧实。这种全国首创的混养模式,让综合效益提升四成。 浪涛声中,杨求华手持采样器对年轻(niánqīng)技术员说(shuō):“产业升级就像赶海,要看得见潮汐的缝隙。” 产业裂变比浪花更快。在溪南镇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,工厂车间飘出鲜香(xiānxiāng)。女工(nǚgōng)将即食海参片装入礼盒,金汤佛跳墙(fútiàoqiáng)的浓香裹住晨雾。 公司负责人抚着冷链车外壳,骄傲地对记者说:“霞浦正(zhèng)逐渐代替北方(běifāng),掌握了全国海参定价权。”窗外,满载的货车驶向高速(gāosù),车头“霞浦海参”的标志映着朝阳,晃成一片碎金。 在三沙镇东壁(dōngbì)村(cūn),陈蜀曼推开民宿的落地窗。海风撞进来,掀动她手中的蓝染桌布——这是霞浦海洋经济的另一种写法。 2016年,这位从北京归来的设计(shèjì)师砸掉老宅隔墙,用270度落地窗把屋外的山海装裱(zhuāngbiǎo)成巨幅“油画”。泳池倒映晚霞的瞬间,快门声此起彼伏(cǐqǐbǐfú)……凭借独具的设计感和(hé)壮美景观,这里已成为小红书打卡胜地。 “以前游客拍完(wán)日落就走,现在愿意为一张晨雾照片住三天。”她翻开登记簿:上海客人(kèrén)预订了三个月的海景写作间,北京家庭连续(liánxù)五年来过春节…… 记者乘坐“山海交响号”来到(láidào)北礵(shuāng)岛的另一间民宿,主人孙丽丽刚送走科考团队。这个曾靠渔船(yúchuán)补给的小岛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20余家民宿提前两个月售罄。 霞浦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他们(tāmen)在全省首创民宿人才认定办法,为陈蜀曼等民宿经营者发放“福宁英才卡”;市场监管部门蹲点指导房屋通道改造;文旅局组织摄影大(dà)咖设计“最佳(zuìjiā)拍摄客房”。 站在虞公亭新建的(de)观光栈道上(shàng),民宿协会会长指着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思绪万千:“这里每栋房子都是人才与大海的合著。” 截至目前,霞浦共有(gòngyǒu)各类民宿(mínsù)600多家,2024年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,营业额超4亿元,带动(dàidòng)近2万人就业。当地不少民宿多次获得“中国最具个性品牌民宿”“中国民宿打卡必去点”“中国最佳民宿品牌”等荣誉称号(róngyùchēnghào)。 当地人才办的(de)(de)档案室里,记者见到两份特殊清单——一份是基层科技工作者的“急难愁盼”台账,从(cóng)子女入学到种苗冷链(lěngliàn)运输;另一份是专家信息库,见证着“向海而兴的人才密码”。人才是产业之基、发展之要。海参产业以“一粒卵”孕育出百亿产业链条,民宿产业借乡野村居(jū)掀起文旅热潮,这场双重蝶变的背后,始终跃动着人才驱动(qūdòng)的强劲脉搏。
霞浦:向海而兴的人才密码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